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草籬-培地茅

綠色草籬--培地茅特性及應用簡介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吳昭慧˙連大進
前言
培地茅英文名Vetiver,學名Vetiveria zizanioides,俗名:Khus-Khus(印度)、香根草(中國)、奇蹟草(南非),為禾本科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型類似香茅草,一般環境下株高可達1公尺以上,開花期株高約為1.5公尺至2公尺,在適當的環境下,可生長至3公尺,叢生狀,葉片細狹長形,葉鞘互相抱合。大多數植物學家認為培地茅原產於北印度熱帶地區,依生態型可區分為野生型及栽培型。野生型為北印度型,可產種子,雜草潛力高,不適合栽培利用,經人們馴化選育,目前栽培型會開花,但是不會產生有效種子,這型的培地茅主要分佈於南印度,又稱南印度型,只能利用分株繁殖,因此不會造成無法控制的散播,可以安全應用。印度用來作為地界籬笆,泰國用來蓋房屋,澳大利亞應用於土地保護,中國大陸利用培地茅的根提取芳香油,其它如斐濟、印尼、斯里蘭卡、緬甸、西非等國家栽培培地茅的歷史也很久遠,至於培地茅何時傳入台灣,時間已不可考,而在1937年曾有學者於墾丁地區發現其蹤跡,因此早在1937年以前培地茅已傳入台灣。由於培地茅獨特的植株型態特徵,具有極強的生態適應性和抗逆境能力,以及生長快速、根系發達、栽培容易等優點,近幾年在水土保持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在諸多的栽培草類中,脫穎而出,成為水土保持植物中的佼佼者,目前為聯合國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力推行的水土保持植物。中國大陸於1992年開始進行相關的應用及研究,台灣也從1998年開始引種進行本土適應性研究。本文將針對培地茅的優越特性及應用作一簡介。

培地茅優越的特性
一、生長勢強:
分株苗的根部可在栽植後10週內向下生長60公分,生長快速,莖葉茂密,3~4個月內就可長成綠色草籬。由於是禾本科植物,生長點於近地表處受到莖桿包裹保護,能忍受動物的啃食與踐踏,甚至火燒仍不至於死亡,可於適當時機快速生長復原。
二、種子不稔無散播之慮:
大多數地區培地茅不會開花,即使開花產生種子,種子亦不稔。而且未發現培地茅有側生生長之地下走莖或地上匍匐莖組織,因此繁殖需利用分株法,植物體不會四處蔓延擴散成為雜草。
三、植株莖桿強硬、直立、抗倒伏:
培地茅外表叢生立挺,莖桿高度木質化,葉片直立向上,不會彼此遮陰,受光情形佳,光合作用能力強,植株能夠緊鄰生長,而且地下部構造又緊密糾結,可作為地上部莖桿支撐阻擋土石的基礎,形成密實堅固的草籬。沿著斜坡等高線種植,培地茅就如同豎立一排木柵一樣,可利用於防治土壤侵蝕。雖然地上部高度可達3公尺,但鮮少發生倒伏,栽植後能有效提供生物性過濾功能,減緩雨水的逕流,在水深30公分條件下,能忍受流速每秒0.028立方公尺以上的洪水沖蝕,有效降低洪水流速,並將沖蝕泥沙阻隔在草籬前,若種植於坡地,經年累月可將陡峭坡地轉為階梯狀平台。
四、根系堅韌且深厚龐大:
培地茅根系深長、粗壯、下扎深度大,種植1年後即可深入土層2至3公尺,在泰國曾有根系達5.2公尺的記錄。由於具有穿透力強的深根性根系,可以承受土壤掏刷穿孔與龜裂的特性,而龐大深厚的根系互相糾結,形成根籬,宛如活地錨可以緊緊固結土壤,每一條培地茅根的拉張強度介於40~120Mpa,平均75Mpa,可增強土壤的剪切力,因而提高斜坡穩定性。
五、多年生植物,草籬建立持久:
培地茅為多年生植物,草籬建立後可長久維持,在印度剛達佩省有許多培地茅草籬已存活數十年之久。雖然有些地區培地茅有休眠情形,如冬季或旱季生長停緩,但是地上部草籬仍然維持強韌特性,繼續發揮保護水土的功能。而且生長多年株叢,甚少發生分蘗死亡形成中空的現象,草籬的完整性得以長年保持。
六、抗逆境:
培地茅的環境適應性非常廣,可生長於年雨量300~6,000公厘環境中,土壤浸水的環境下,可存活8個月,而在乾旱的沙漠邊緣地帶,仍可存活5個月之久。土壤不論肥瘠或極端的酸鹼(pH 3~9.5)、鹽分地(EC 47.5)、有毒重金屬之污染地或是沙地、頁岩泥板岩、石礫地、採礦棄土等惡劣土壤環境均能存活,亦可生存於地表結霜至熱浪來襲的溫度(-15℃~55℃),可說是面對大自然變化多端的挑戰,仍屹立不搖的一種植物。
七、活的綠色草籬:
培地茅栽植後,過濾水流,泥沙淤積在草籬前,隨著泥沙淤積高度增加,培地茅綠籬會自我調節,隨之長高。因為培地茅被攔截的土石掩埋後,生長點會向上提昇維持與土表適當的距離,而被掩埋的莖桿節間會長出新的根系及分蘗,維持草籬完整性,不會因為泥沙淤積而減低水土保持功能,而且攔截足夠的土石之後,可以使坡地逐漸成為階梯狀平台。
八、不影響鄰近作物產量:
培地茅地上部葉片直立,遮蔭情形少,地下部根系垂直向下生長,約為1公尺以上根系,與大多數作物30~60公分的根系分佈範圍不重疊,而且側生根系極少,不至於與作物競爭水分及肥料,因此相鄰的作物生長受其影響不明顯。目前也未發生病蟲害危害或成為其他植物病蟲害的中間寄主的情形。
九、草籬建立及銷毀簡易:
培地茅草籬的建立便宜且容易,而且後續的維護費用低廉。如不需培地茅草籬時,只要利用鏟子或類似器具切除其生長點,或利用系統性除草劑即可輕易將之銷毀。
培地茅的用途
基於培地茅有如此多的優越特性,因此近幾年來已廣泛利用於水土保育及環境保護等生態及土壤復育工程。可將其用途分為:
一、農業上的應用
農地水土保持:
培地茅可於暴風雨洪水來臨時,發揮保固土壤的效用,如澳洲道靈頓斯就種植培地茅於洪氾區內,利用其消減洪水的沖蝕力道,有效保護洪氾區沖積平原,避免洪水帶走大量農田土壤、造成作物損失及農地流失,使更多土地可供耕作利用。農田的灌溉溝渠坡面亦可利用培地茅防止土壤流失,如辛巴威地區排水溝渠就藉由培地茅來穩定水流的方向。孟加拉地區利用培地茅系統保護灌溉溝渠。馬來西亞及澳洲地區也利用培地茅作為農路護欄、防止崩坍。或是利用培地茅種植使坡地轉為階梯平台,以方便農作物耕作。而且培地茅草籬可減少地表雨水逕流,保持土壤濕度,有利農作物生長,在印度戈達佩地區,即利用培地茅防止土壤流失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防風定砂:
海岸地區防風植生方式可採用定砂措施,如攔砂籬、稻篙定砂或種植定砂植物。亦可進行海岸防風林或耕地防風林,其防風效果和防風林之密度及高度有密切關係,單行植防風林之密度愈大效果愈佳,高度越高則其背後之保護距離越大,但要考慮其高度對日照之影響。培地茅於正常環境下生長高度可達2~3公尺,在強風環境下,株高約可達1公尺,而且培地茅抗逆境的特性可在沿海地區生存,高度太高時,亦可整束綑綁,減少遮蔭情形,為一種優良的防風定砂植物。在中國福建平潭地區,即利用培地茅草籬有效減低風速保護作物,同時達到定砂防止風蝕現象的發生。
二、水資源保護應用
水質淨化:
現今農業耕作為了提高生產力,不斷的施用化學肥料與濫用農藥,使環境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施用過多,污染地下水資源,造成河川及蓄水區、池塘或水庫湖泊之優氧化及水質惡化現象,可藉由培地茅草籬攔截,減少泥沙渾濁,以及吸附氮、磷元素,以淨化水質。
減少水庫泥沙淤積:
土壤受到雨水沖蝕,常造成水庫泥沙淤積,減少水庫蓄水量,可於水庫及河岸排水溝渠坡面種植培地茅草籬,以降低土壤流失,強化土堤,防止崩坍,減少水庫泥沙淤積問題。如泰國即應用培地茅系統穩固農場內水塘的堤岸,並且利用割下來的培地茅莖桿覆蓋地表,防止雜草叢生,維護景觀,及減少雨水的直接沖蝕,保持土堤完整性。
三、生態工程的應用
坡地的坡度大小影響植物根系發育,坡度愈陡則植物根系伸入土中之深度較淺(坡面水平即坡度為0°,垂直即坡度為90°),坡度超過35°以上時即為陡坡,一般農作物較難栽培繁殖,而45°~50°為喬木成林的極限,60°以上大多數植物已不易生長或繁殖,而培地茅能在坡度大於50°的陡坡上垂直生長,而且能增強土壤的抗蝕力,生長3~4個月可攔截泥沙,生長6~8個月根系長又多,具有穩定斜坡作用,此植物獨特特性可應用於淺層土壤流失或輕度侵蝕之地的生態工程,費用較傳統工程低約55~85%。中國、西班牙、薩爾瓦多、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區均有利用培地茅系統整治不穩定道路坍方邊坡,而獲得良好的成效。
四、植生復育上的應用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地遭受重金屬污染事件時有所聞,而遭受重金屬污染的農地,即完全喪失生產力。培地茅可忍受有毒金屬元素如鋁、錳、砷、鉻、鎳、鉛、汞、硒及鋅等元素,並可將之吸收濃縮在植株體內,因此可藉由此特性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降低農地重金屬含量,使農地復耕的恢復期縮短。中國大陸即利用培地茅系統成功復育大面積銅礦廢棄土堆積場,印尼復育煤礦棄土堆積場;此外,垃圾堆積場常有污染水滲出現象,亦可利用培地茅吸收污水,澳洲即應用培地茅種植於垃圾掩埋場之邊坡,減少垃圾污水四溢。
五、其他用途
香水、香精的萃取:培地茅最早利用於香水、香精之提煉,後來因為其植株生長特性,而受到矚目。
可作為手工藝品材料:泰國即利用培地茅的莖葉製作各類手工藝品,如同藺草一般,可製作手提袋、容器、燈罩、書套、帽子、坐墊等。
提供造紙原料、燃料或驅蟲等用途:於辛巴威村落的聚會所,即利用培地茅覆蓋作成屋頂,具有防蟲抗菌效果,比傳統的草料耐用度達3倍以上。
結語
台灣目前因人口增加、工商業發達、人民所得提高、消費型態改變、休閒用地的取得及青果的消費量急增,平均面積已不敷使用,每年坡地開發均有大幅成長。但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屬海島型氣候,高溫多雨,颱風頻繁,有機質分解快速,土壤沖蝕及淋洗作用嚴重,坡地在開發利用時,勢必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如果沒有適當的保育措施,必將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而使得土層結構惡化,生產力降低,並造成下游地區泥沙淤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所以土壤流失的控制與坡面土壤水分的涵養是坡地農業的一大挑戰,若能先作好水土保持工作,便能使水土流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培地茅為目前聯合國大力推行的水土保持植物,它有許多生理外型有助減輕土壤沖蝕。此外,由於發展工業所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污染物長期累積在土壤之中,並經由農作物吸收,再透過食物鏈累積在人體之中,造成身體健康嚴重的損害,也是我國農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台灣地區遭重金屬污染達五級以上的農地約有945公頃,而其所生產的農產品會對人體造成重大的傷害,因此通常必須加以銷毀,但清除土壤重金屬污染源的技術多半非常昂貴,農民大多無力負擔,故只能任農地荒廢。可藉由培地茅對大多數的重金屬污染物有高忍受能力及對部分重金屬元素具有吸收能力的特質,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移除,降低農地的重金屬的含量,使農地復耕的恢復期縮短。培地茅具有如此多的優越特性,應用成功與否,取決於農業技術的開發,栽植得當,就可以充分地開發其潛能,獲得極高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豆莢發育不良。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不少家庭的冰箱有led面板,可顯示冷藏室和冷凍室溫度。每次看到那個零下18℃,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就會禁不住提出一個小疑問:為什麼冷凍室溫度非得是零下18℃?最多零下1℃不就結冰了嗎?搞這麼低溫度實在是浪費電呢。 聰明如很多人是這樣推測的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就開始推測後面的機制了。冷凍室的零下18℃其實不費電,相反,它是節約電力的一個好措施。為何? 冰箱隔一段時間,內部溫度升高後,它就要啟動壓縮機,嗡嗡嗡的。頻繁啟動壓縮機不僅耗電,冰箱的壽命也會降低,還有就是很吵人。怎麼辦?簡單,先把冷凍室的溫度搞得低低的,比如零下18℃左右。 然後,冷凍室的冷氣往上走,來到冷藏室,如此,就能長時間保持冷藏室的溫度處於0到8℃以內了。 待冷凍室的冷氣散失過多,溫度升高到零下幾度時,再啟動冰箱的壓縮機把溫度再次降到零下18℃,如此,冰箱的啟動次數就變少了。 實際是這樣嗎?很遺憾,不是。 原因之一:不一樣的水 水到零度以下就結冰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然而仔細一想,這不適用於冰箱的冷凍室。因為冷凍室存放的不是上百升礦泉水,而是各種各樣的食物。 食物中含有大量水這沒錯,但這些水同時含有大量的鹽、糖等物質。就像每1升海水中大約含有35克鹽,所以平均起來,要到零下1.33℃時海水才會結冰。 因此,要想把食物凍結,並不是溫度只要達到水的冰點就可以,得保證足夠低的溫度,食物中的水才能凍結,這很重要,因為食物中只要有液態水存在,這就等於是為各種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必備條件。 圖為牛肉薄片在不同溫度和不同時間內測得的牛肉中凍結水量的曲線。 當牛肉薄片的溫度為零下4℃時,只有70%的水分被凍結;溫度下降到零下9℃左右時,也還有3%的水分未凍結;即使牛肉薄片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8℃時,也不是100%的水分都被凍結住。 原因之二:嗜冷微生物 根據微生物對不同溫度的適應範圍,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嗜熱菌、嗜溫菌和嗜冷菌。在食物的冷藏和冷凍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嗜溫菌和嗜冷菌。 一般來說,能引起食物腐敗和食物致毒的嗜溫菌,在低於3 ℃情況下不產生毒素,當然,個別菌種例外。 而對於嗜冷菌,一般得在零下10 ℃到零下12 ℃時才會停止生長。 有的黴菌甚至要到零下15~零下18 ℃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