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價值農業

價值農業

產業的價值愈大,存在的價值也愈高,農業的多功能價值,為其他產業所難擁有,如果只從農產品的產值或價格來定位農業,就明顯忽視農業的重要性,農業應從社會(生活支持)、環境(生態服務)、經濟(產業價值鏈)等價值面向綜合檢視其貢獻,決定農業的走向。

一 . 外患內憂,臺灣農業作「繭」自縛

  101 年 , 臺灣農業年產值超過新臺幣 4,779 億元,其中農作物 2,229 億元占 46.6% ,畜產 1,485 億元占 31.1% ,漁產 1,062 億元占 22.2% 。農業從業人數約 54.2 萬人,農家平均每戶所得為 995,645 元。在我國糧食供應、鄉村發展及環境生態保育等方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臺灣的農業政策,從民國 40 年代以全力生產維持糧食的穩定, 38 年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以「農業培養工業,工業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策略。 民國 60 年代中期,農業政策調整為兼顧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農業」,在小農經營的條件之下,農業與農村依然面臨衰退的困境。 80 年代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為目標的「三生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與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但 70 年到 101 年間,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僅 1.1% 。 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中, 70 年農業就業人口為 125.7 萬,農業占國家生產毛額( GDP ) 7.3% ,至 101 年農業從事人口為 54.4 萬人,農業占國家生產毛額 1.9% ,可見農業在國家整體經濟中地位的衰落與困境。

  多年來,臺灣農業施政的主軸一直在增加生產、降低成本、改善運銷上照顧農民,但又無法突破瓶頸,許多短期的因應措施,執行多年成為長期的政策,形成無法丟棄的包袱,而且愈陷愈深。

  農民人數眾多性質不同,各項補助為避免遺漏,常被要求盡量放寬條件,以致雨露均霑,形成農民福利 。在政府預算有限的情況之下 , 這些福利性質的支出 , 直接由農業預算吸收 , 不僅吞噬了農業發展正常的預算 ,致需要的農民所得不足,未有需要者平空獲利。農民、農民團體為獲得社會的支持,政治人物為爭取選票,媒體為製造效果,不斷向外傳達農民的辛苦無助,農民也陷入自己是弱勢族群,需要特殊照顧的情境中。每屆颱風後或產銷失衡時,媒體不斷報導,農民放下尊嚴,悲情訴求爭取補助。長此以來,農業給外界的印象是辛勞貧困,沒有前途的行業,年輕人望之卻步,情何以堪。

  全球氣候變遷、人口增加,糧食安全議題,及經貿自由化農業貿易戰,都受到全球關注。 國內外環境都在快速地轉變 , 但是臺灣並沒有相對的積極調適因應 , 臺灣農業 正面臨巨大壓力與挑戰。

價值農業的內涵,價值全民共享
(一)國際關注之議題:
1. 糧食安全。 
2. 氣候變遷。
3. 經貿自由化。
全球人口不斷增加 , 而糧食分布不均, 101 年全球饑餓營養不良人口依然達 8.68 億人。臺灣 101 年 綜合 糧食自給率僅32.5%(以熱量計算);地球暖化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候 , 世界各地洪水旱災不斷,生態環境的改變,影響農作物生產 。 臺灣 98 年莫拉克颱風,降雨量創新記錄,淹水、土石流、道路農田流失,計 673 人死亡, 26 人失蹤,農業損失逾 195億元。乾旱與水患已經成為全世界農業的夢魘; 我國於 91 年加入 WTO , 依據 WTO 公告,截至 101 年底,已有540個 FTA/RTA 完成簽署;韓歐及韓美 FTA 已分別於近 2 年生效,日本已啟動 TPP 談判,我國除中南美 5 個國家外,僅於 102 年 7 月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議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商,進度已遠遠落後競爭國家。
(二)國人對農業期望的落差: 1. 產銷失衡、問題不斷。 2. 食品安全未能把關。 3. 動物疫情未能掌控。 4. 農村衰落農民悲情。
臺灣農業技術優良,農產品為國內外所稱讚,但自有市場有限,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農民、消費者、社會大眾都難以接受;近年來,國內多起因為原料或製程管制不當,而引發食品消費安全事件,米的標示不當,蔬果藥物殘留超標,魚畜肉類含抗生素,斃死豬加工等也經常發生,引起消費者抱怨與不滿; 86 年臺灣養豬場爆發口蹄疫,當時共撲殺豬隻逾 385 萬頭,處理經費 133.6 億元,估計產業及相關行業損失達 1,700 億元。 2004 年發生雞隻禽流感,此後不同類型禽流感(包括低病原、高病原)、口蹄疫經常發生。 102 年 7 月在野生鼬獾身上發現狂犬病毒,狂犬病毒陽性地區達 9 縣市 59 鄉鎮,引起國人的恐慌,對我動植物防疫檢疫的能力起了很大的質疑,其他如紅火蟻、樹木褐根病等都經常被媒體大幅報導;過去 30 、 40 年來,農村建設幾乎停滯,城鄉差距擴大,臺灣 4,000 多個農村社區,隨著農業衰退、年青人外移,農田荒蕪,社區殘破老舊,農村只剩下老人與孩童。直到民國 100 年,「農村再生條例」通過,才開始對農村社區規劃發展,希望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建立對在地產業、文化與景觀的重視,讓更多年輕人回農。

深入檢討臺灣農業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主要為:

1. 「產業」與「福利」糾葛不清。

2. 「劃地自限」舊思維難以面對新環境。

3. 「農老地小」成本高不具競爭力。

4. 「悲情農民」弱勢訴求及排斥心態難以進步。

二 . 「價值農業」:農業的「 經濟 價值」、「 社會 價值」、「 環境 價值」

  「三生農業」是在國內推行 20 餘年,輔導農民提高生產、改善生活、維護生態的正確觀念與執行,確實達到了政策引導的結果。如今透視檢討我們推動「三生農業」的內涵,基本上還是以農民為核心之「農業的生產」,農村的「農民的生活」,農場的「農業的生態」,非農民、農業直接相關,較少先納入農業政策規劃設計之中。其實,商品的價值由消費者決定,而品質、型態、加工、包裝、行銷 … 等,這都是農業加值的產業,非常重要,應該納入產業的發展。此外,農業的多功能價值,不應該在農業思維中被忽視。

  農業是經濟產業,更具有高度社會人文與環境生態的非直接市場經濟效益,其價值無法於傳統 GDP 來評量。 農業多功能的價值已是共識, 國際上農業產值之計算 , 雖然也以農產品出「農場大門」為分界點,但是許多農業先進國家,農業部門為真實反映農業對總體經濟及就業市場的重要性,將農業上下游關聯產業,編製「農業及關聯產業」(美、日)或「農業及農食部門」(英、加), 做為發展策略的參考依據 。

  農業多功能價值,主要可反映在「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環境價值」等三大面相 。 農業的「經濟價值」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支援、生產、加工、包裝、運輸、行銷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投入,都有產出,也都與農業、農產品直接有關,形成「農業價值鏈」( Agriculture value chain ),它們的經濟價值可以計算出來。如果擴大與異業結合 ,產業 上下左右的延伸,如農機、肥料、飼料、食品、生技、疫苗、保健、資訊 … 等,「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將難以估計。
美國加州社區大學研究加州農業價值鏈 , 以農業支持﹙ Support ﹚ 、 生產﹙ Production ﹚ 、 加工及包裝﹙ Processing and Packaging ﹚ 、 行銷﹙ Distribution ﹚四大類面向計算農業的價值 , 2008 年加州農業價值鏈的總效益共 3,400 億美元 , 其中生產 364.5 億美元﹙ 10.72% ﹚ , 行銷 688.4 億美元﹙ 20.2% ﹚ , 加工及包裝 936.9 億美元﹙ 27.5% ﹚ , 農業支持 1,458.2 億美元﹙ 42.8% ﹚ ,可見農業的經濟價值並不在直接生產,而在上下游關連產業,我們一直在生產上著力,忽略其他農業鏈生產價值,當然事倍而功半,產業價值難以擴大。
農業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其社會價值建立在對人的生活支持( Living support ),如糧食安全、就業機會、健康營養、農村社會、農業文化等。許多開發中國家,農民及農業就業人口,超過全國就業人口一半以上,即使在已開發國家,農業及相關行業,在鄉村地區依然是生計的依靠,地方經濟的帶動者。
民國 100 年美國加州農業 共 提供 251.5 萬人就業 , 預估 5 年後尚可成長 15.9% , 達到 290 萬人 , 美國加州尚且如此 , 其他地區 農業的社會價值之大,可想而知。
農業本身就是一種生態環境,在土地、水、空氣、生物、景觀等自然環境的維護及生態系服務( Ecosystem services )衍生的效益價值,均非其他產業所能取代,應營造友善平衡的生產環境增加價值。例如亞洲水稻田在土地沖蝕、水源涵養、水質淨化、維護防洪功能、調節氣溫、提供水禽棲息及田園景觀之美等正面價值。水稻田是一特殊生態的人工濕地,水田周邊環境土地、水的利用,生態上相輔相成,可生產安全良質的稻米,水稻生產過程中水、土、植物季節的動態,形成季節性的農業地景,維繫當地生物多樣性及周邊微棲地的持續。
我國稻米生產成本高,為恐生產過剩,而實施農田休耕政策。國人食米量持續減少(101年 46 公斤 /每年每人﹚及加入WTO後稻米輸入,以致休耕田面積不斷增加,雖加以限制, 100 年休耕田面積依然達兩期 20 萬公頃,其中 48,343 公頃為連續 5 年休耕地,已形成長期閒置農地,而地主得到補助。以「價值農業」觀點來檢視,休耕不僅未有農業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貢獻,而且對「環境價值」造成傷害。 102 年農委會改變政策,規定連續休耕地至少需復耕 1 期才得休耕補助,復耕田生產進口替代、外銷潛力 、 地方特色之農產品,另予補助。據農糧署檢視,與 100 年比較,復耕地面積增加 31,360 公頃﹙水稻 2 期﹚,預估在「經濟價值」上,除節省政府補助經費 16.7 億元外,轉作﹙契﹚物產值增加 124.8 億元,延伸收益加工資材等約 53.6 億元,合計增加效益 178.4 億元;「社會價值」面,休耕田復耕加上周邊產業,擴大經營規模強化競爭力,可提供數千個工作機會,並且帶動當地農特產業發展。作物增產約 127 萬公噸,水稻 8.9 萬公噸,也使臺灣糧食自給率增加 0.6% ;「環境價值」面,復耕連續休耕地 3 萬餘公頃,農地經過整理利用照顧,不致荒蕪致蟲鼠叢生,對環境有正面的效應。以「價值農業」的思維認知農業,研定農業政策,應是國家、社會、農民共同期盼的永續農業。
農業是重要的產業,也是社會價值及環境價值的提供者與創造者 , 是農業的責任, 絕不可以輕忽。有些潛在性的負面影響,需要長時間累積才會顯現,容易被忽略。例如畜牧廢水不當排放、坡地濫墾、超抽取地下水、超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等,雖然降低成本,但也賠上難以估計的社會及環境代價,如果事先評估納入政策規劃,可減少產業負面價值的衝擊,讓產業永續經營。農業的「經濟價值」 、 「社會價值」 、 「環境價值」會因產業型態、環境而有連動性,可能消長或互補。以休閒農業為例,休閒農業從農產品之中所獲得的利潤相當有限,遠小於他們以優良的農業環境,提供生活、教育及文化等的服務所得。

  未來的農業將是以價值為取向的「價值農業」,農業的價值愈大,產業存在的價值也愈高,農業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環境價值」三者不可以偏廢,他們結合的愈緊密,產業的貢獻也愈大,就是可永續經營又有競爭力的產業。

三 . 超越自我 創造臺灣農業新價值

  臺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與其他的小農國家相同,但我國農民給國人的感受卻更為悲情 。我國小農農業成本高 ,雖然 在生產技術及管理層面很有成效 ,但 未來降低成本的空間不大 。小農缺乏大幅提升產品價值的能力 ,也難因應各種突發的狀況 。我國農民年齡偏高﹙ 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 62.1 歲 ﹚,經營農地的面積小﹙ 平均經營的農地面積約 1.1 公頃 ﹚,農業經營 開創性不足 ,缺乏 競爭力。例如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多年不斷重複發生,卻難 對問題的本質解決,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臺灣農業難脫離現實的困境。
臺灣農業必須大破大立、破繭而出,才能突破這些長期累積的結構問題,將臺灣農業引導改變成為具高度價值,又有競爭力的產業,尤其必需要從農業界本身的觀念與態度著手,否則依然會陷在泥沼之中掙扎,難跳出自己織出的繭中。
知識經濟時代,高齡者在智力、體力、學習能力上,難趕上現代的需求,我國農業經營者年齡偏高,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年青人或網友,協助 70 、 80 歲阿公、阿嬤收穫及銷售農產品,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人力結構,如何因應未來自由貿易的挑戰。
此外, 不同領域角度對農業的思維、價值的開創,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只從農業生產切入,決定農業的發展,將無法發揮產業的價值,也忽略了異業與企業參與的能量。 吸引年青人回鄉,提升人力,開放引進加值的能量,共同合作把農業價值提高,把競爭力提高,才是致勝之道。否則,以老農對青壯農,以小農對企業大農,以高成本對低成本,以產值對加值,這場農業貿易戰爭我們將毫無勝券。
農業的過程對社會與環境有深遠的影響,小農收入偏低是全球普遍存在現象,不該視為落後的象徵,實際上,農業的附加行業(如:加工、服務、流通、餐飲 … )的產值不斷增大,為何沒有加惠到辛苦的農民身上,如何減少中間損耗與流程,整合創意提高價值,都有助於農民所得的提高,消費者也可以獲得比較安心的農產品。農業不應陷於農產品本身價格的迷思,農產品價格並不等於「價值」,農業的價值是可以被創造放大 , 經過加值以後,創造出的新價值空間無限,更應加以開發 。有一位法國學者曾說 , 他們國家有一間公司 , 把塑膠、布皮剪裁一下縫起來 , 在上面印上兩個字「 L.V. 」 , 每個就售好幾萬美元 , 消費者還排隊搶著買 , 他們創造了品牌的價值 。
臺灣農業保護的意識十分強烈 ,許多照顧農民與保護農產品的概念,投射在 法規及政策中, 這些 不合時宜的法規及政策, 也同時限縮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失去了競爭力 。 例如近來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 ,「糧食管理法」著重輔導與勸導,罰則較輕,「食品衛生管理法」隨時代在修訂,對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有嚴格的規定與罰則。長期以來,農民因循,米糧商不求改進 ,事發 ,才發現整個制度出了問題, 傷害了消費者也傷害了自己。 自由貿易化的大勢已不可擋 ,國際上 農產品流通的遊戲規則,已經由「保護」轉為「競爭」 ,各國紛紛 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 挑戰新市場 ,但 我國依然排斥,不願意面對新的挑戰 。我國 從加入WTO至今 已 12 年, 並沒有積極做好準備 ,如果依然不做改變,臺灣農業品市場,將在被迫開放後大幅被入侵,難以抵擋。
六十年來,政府為照顧農民,盡量避免企業與小農爭利,政府對企業界進入農業相關產業,並未予鼓勵或協助,企業與農業逐漸遠離,農民與企業間缺乏相互扶持的夥伴關係。至加入 WTO 以後,農產品市場逐漸開放,才發現我國農產品欠缺國際市場銷售的經驗與管道,國外農產品卻在企業連鎖的形態下,輕易進入我國市場。
臺灣農業一直關起門來打拼,不歡迎外界進入,自己也不走出去。近來「產業價值鏈」的概念興起,才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我國農業的優勢,開拓臺灣農業的生機 。 也有人質疑,農業生產才是正港的農業,「產業價值鏈」只是幫助財團的藉口,對農民沒有好處。事實上,推動「產業價值鏈」並不是農業灌水,希望看到亮眼的數字 , 而是要把餅做大,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就是需求價值增大以後,供應原料的生產者自然獲利。從產業鏈中每一段的加值,來思考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適當的模式,才能創造農業與農民最大的利益。
環境變化很快,人類的價值觀也不斷調整,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愈來愈受重視,先進國家也已經反映在商品上(各種認證),臺灣農業也將面對,我們不能一直在保價補貼中打轉。臺灣農業必須解除束縛,擴大格局全面革新,營造產業發展有利的條件,以價值的新思維,進行結構制度上改革,將農業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一併納入農業政策之中發揮出來。政府施政應與時俱進,加速農業角色及功能調整。
農業界人士應該跳出自限的框架,以 「超越傳統的思維」、「超越法規的束縛」、「超越農產的侷限」、「超越農民為焦點」 ,前瞻性思考臺灣農業的未來,讓臺灣農業更切合世界潮流與人民的需求,維護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例如農業與福利政策分離,重建農民的尊嚴與責任;擴大農業的格局,跨領域與異業結合,拉出產業 價值;鼓勵青年與企業入農, 提供創新環境;運用在地文化及環境特色,地產地消, 農產業高值化 ;農地分級分區管理利用,加值內需市場,為小農產業注入經濟活水等。
四 . 結語
農業發展是以國家社會、人民農民及子孫未來的需要為終極目標, 未來 ,臺灣農業應結合上下游系統及相關產業成為「產業共同體」,促進農業轉型開創農產品新價值,才能突破現在的困境,營造新的契機。把農業價值的餅做大,化危機為轉機,照顧生產者,關心消費者,更注意農業的「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契合人民對農業的期望,使臺灣農業成為全民支持之在地化的生活產業。以「價值農業」的新思維發展農業,將可把臺灣農業帶入新的境界,在社會公益、環境永續的基礎之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價值,強化競爭力。「價值農業」若能落實推行,以下的效益將逐漸出現:
1. 擴增農業整體價值、農民國家增利。
2. 提高農產品價值、強化國際競爭力。
3. 平衡產業利益與公共利益落差。
4. 創造就業、安定社會、帶動經濟。
5. 建立產業永續經營的架構。
6. 產業獲得更多的參與及人民的支持。
臺灣農業是要永遠在保護傘下偏安,坐待自由化的衝擊,還是勇敢地走出保護傘,打開心胸強化體質,接受自然的洗禮與滋潤,堅強起來面對挑戰,創造出臺灣農業的新價值,就看我們自己。
臺灣農業面臨的挑戰

臺灣農業進入「價值農業」時代

價值農業是農業的 「經濟價值」 、 「社會價值」 、 「環境價值」的綜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豆莢發育不良。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不少家庭的冰箱有led面板,可顯示冷藏室和冷凍室溫度。每次看到那個零下18℃,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就會禁不住提出一個小疑問:為什麼冷凍室溫度非得是零下18℃?最多零下1℃不就結冰了嗎?搞這麼低溫度實在是浪費電呢。 聰明如很多人是這樣推測的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就開始推測後面的機制了。冷凍室的零下18℃其實不費電,相反,它是節約電力的一個好措施。為何? 冰箱隔一段時間,內部溫度升高後,它就要啟動壓縮機,嗡嗡嗡的。頻繁啟動壓縮機不僅耗電,冰箱的壽命也會降低,還有就是很吵人。怎麼辦?簡單,先把冷凍室的溫度搞得低低的,比如零下18℃左右。 然後,冷凍室的冷氣往上走,來到冷藏室,如此,就能長時間保持冷藏室的溫度處於0到8℃以內了。 待冷凍室的冷氣散失過多,溫度升高到零下幾度時,再啟動冰箱的壓縮機把溫度再次降到零下18℃,如此,冰箱的啟動次數就變少了。 實際是這樣嗎?很遺憾,不是。 原因之一:不一樣的水 水到零度以下就結冰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然而仔細一想,這不適用於冰箱的冷凍室。因為冷凍室存放的不是上百升礦泉水,而是各種各樣的食物。 食物中含有大量水這沒錯,但這些水同時含有大量的鹽、糖等物質。就像每1升海水中大約含有35克鹽,所以平均起來,要到零下1.33℃時海水才會結冰。 因此,要想把食物凍結,並不是溫度只要達到水的冰點就可以,得保證足夠低的溫度,食物中的水才能凍結,這很重要,因為食物中只要有液態水存在,這就等於是為各種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必備條件。 圖為牛肉薄片在不同溫度和不同時間內測得的牛肉中凍結水量的曲線。 當牛肉薄片的溫度為零下4℃時,只有70%的水分被凍結;溫度下降到零下9℃左右時,也還有3%的水分未凍結;即使牛肉薄片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8℃時,也不是100%的水分都被凍結住。 原因之二:嗜冷微生物 根據微生物對不同溫度的適應範圍,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嗜熱菌、嗜溫菌和嗜冷菌。在食物的冷藏和冷凍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嗜溫菌和嗜冷菌。 一般來說,能引起食物腐敗和食物致毒的嗜溫菌,在低於3 ℃情況下不產生毒素,當然,個別菌種例外。 而對於嗜冷菌,一般得在零下10 ℃到零下12 ℃時才會停止生長。 有的黴菌甚至要到零下15~零下18 ℃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