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分子料理

分子料理

你知道冰淇淋好吃的祕密是什麼嗎?關鍵不在口味或添加物,而是冰淇淋內冰晶顆粒的大小,當冰晶愈細,吃進口中融化得就愈快,品嘗起來就愈綿密細滑。而決定冰晶大小的要素,就在於結冰的速度快慢,能讓水愈快結成冰,就能形成愈小的冰晶。
為了製造出好吃的冰淇淋,當別人還在用冰淇淋機做冰淇淋時,我用的是攝氏-196度C的液態氮!透過超低溫直接凍結冰淇淋原料,也就能在瞬間凝結出最細緻的冰晶、創造出最好的口感!
用這種方式做出來的優格冰淇淋,即使是最普通的口味,吃在嘴裡就是與眾不同,冰淇淋的口感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毫無一絲顆粒感,質地細滑得像絲緞又像粉末,一入口不到兩秒就消融在舌尖,只留下清爽的餘味。
從冰淇淋的製造過程中,我逐漸體會想要做出美味的食物,除了按照食譜操作外,更重要的是,了解食材在烹飪過程的各種物理或化學變化,找出讓食物更美味的原則與方法。而這種將烹飪用科學原理來思考的廚藝,就是分子廚藝(Molecular Gastronomy)。
連煮三天三夜的牛排,激發料理熱情
我接觸分子廚藝的機緣,來自於某次朋友在聊天時,無意間談起自己在家煮牛排,可以一煮24小時,甚至煮個三天三夜,肉還是鮮嫩豐美。「這怎麼可能?」被激起好奇心的我上網一查,發現這是一種法文稱做Sous-vide的真空低溫烹調法,做法是將肉類放入真空袋,再浸入熱水中長時間緩慢加熱,以達到最佳口感。這種做法,正是來自於分子廚藝的原理。
大多數人都喜歡肉質柔軟的牛排,而牛排肉質要柔軟,就代表其中的蛋白質沒有完全凝固,所以只要了解不同肉類,由哪些蛋白質所組成以及其比例,每種不同蛋白質在溫度幾度時會凝固,就能控制肉類烹調出來的口感。為此,我特別從國外帶回一台低溫熟成機,這台機器能將烹調溫度控制在攝氏55.5度,因此就算煮上24小時,牛排依舊是鮮嫩又充滿肉汁的粉紅色,嘗起來宛如由高級大飯店一流主廚烹調的口感。
從牛排料理出發,打開了我對食物特性的研究熱忱。例如,在家蒸蛋時,我絕對不會開大火去蒸,因為蛋在溫度到達80度時就會凝固,因此,蒸蛋時只要透過水浴的方式,水不必滾,蛋也會熟,而且因為熟得剛剛好,嫩度也特別合適。
透過不斷地嘗試,我終於明白,只要了解每一種食材的組成,以及加熱或調味時會產生哪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就能透過控制各種外在變數,讓食物呈現最完美的味道。
接觸分子廚藝以來,最有趣的一點,就是改變了我對「煮熟」的概念。過往提到煮熟,多半是指食材外貌改變、肉類不再有血水,但食物為什麼要煮熟?不外乎是為了減菌或滅菌,避免吃壞肚子;或透過烹調手法,改變食材味道。這原是根深柢固的烹調基礎概念,但若從分子廚藝的角度出發,只要有辦法能做到滅菌,食物就不一定得煮熟到100度,也就不一定非要用傳統的做法來料理不可,於是很多創新的做法就此誕生。

開啟新視野,知識的底層彼此相通

隨著接觸不同料理的型態,也讓我打開了廚藝之外更寬廣的世界。因為當我明白以往食譜上的各種做法並非絕對,可以自行在食物的感覺與味道上做不同變化時,我對於學習新事物也就更能融會貫通。而當一切都回歸本質時,很多事情的原理其實都是共通的。
以我近年來熱中的另一項嗜好鐵人運動為例。2011年底,我參加一個為期23小時兩百多公里的比賽,在賽前準備時,我心想如果將人體視為一輛火車的話,火車引擎要動,就需要不斷提供燃料,因此,比賽時想要保持身體血糖的穩定,那麼在跑步過程中,我可能每10~15分鐘就要進食一次。
但要怎麼吃、吃什麼才恰當?為解開心中的疑惑,我開始去了解人體的構成,找出身體需要哪些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來提供熱量,然後去計算比例調整搭配,找出最佳的食物組合。就這樣,我一頭栽進陌生的領域,為了了解運動,我必須了解食物與生理學;而從生理學學習過程中,我又可以回歸到食材,了解不同物種在不同部位肌肉組織上的構成與差異。原來,這些學問在底層上是相通的!不同嗜好彼此互相連結延伸到更多知識,也讓原本的興趣變得更豐富。

打破傳統烹調做法,釋放創新能量

一般人烹飪時,大多著重於調味比例、燒製做法,那是一種來自經驗的法則;分子料理則是去理解食物的本質,然後依照材質構成,有系統地排列組合與改變。若是完全依據食譜,烹飪時只能照本宣科、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而學習分子廚藝,雖然過程感覺很像在做物理化學實驗,卻等於釋放了各種創新的可能性。
就像很多人在選擇餐廳時,只會挑曾經去吃過的地方,但如果不敢嘗新,就等於少了一個接觸新領域的機會。一旦了解分子料理,打破對食物烹飪的既定做法,也就等於打破了原本腦海中對知識的既定認知。
學習烹飪的重點不在於會煮多少道菜,而是能不能享受過程中的變化,甚至是創作;就算創新的成品,不如按照食譜烹調那般好吃美味,但只要了解了基本原理,千變萬化的創作,自然就在我的手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豆莢發育不良。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不少家庭的冰箱有led面板,可顯示冷藏室和冷凍室溫度。每次看到那個零下18℃,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就會禁不住提出一個小疑問:為什麼冷凍室溫度非得是零下18℃?最多零下1℃不就結冰了嗎?搞這麼低溫度實在是浪費電呢。 聰明如很多人是這樣推測的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就開始推測後面的機制了。冷凍室的零下18℃其實不費電,相反,它是節約電力的一個好措施。為何? 冰箱隔一段時間,內部溫度升高後,它就要啟動壓縮機,嗡嗡嗡的。頻繁啟動壓縮機不僅耗電,冰箱的壽命也會降低,還有就是很吵人。怎麼辦?簡單,先把冷凍室的溫度搞得低低的,比如零下18℃左右。 然後,冷凍室的冷氣往上走,來到冷藏室,如此,就能長時間保持冷藏室的溫度處於0到8℃以內了。 待冷凍室的冷氣散失過多,溫度升高到零下幾度時,再啟動冰箱的壓縮機把溫度再次降到零下18℃,如此,冰箱的啟動次數就變少了。 實際是這樣嗎?很遺憾,不是。 原因之一:不一樣的水 水到零度以下就結冰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然而仔細一想,這不適用於冰箱的冷凍室。因為冷凍室存放的不是上百升礦泉水,而是各種各樣的食物。 食物中含有大量水這沒錯,但這些水同時含有大量的鹽、糖等物質。就像每1升海水中大約含有35克鹽,所以平均起來,要到零下1.33℃時海水才會結冰。 因此,要想把食物凍結,並不是溫度只要達到水的冰點就可以,得保證足夠低的溫度,食物中的水才能凍結,這很重要,因為食物中只要有液態水存在,這就等於是為各種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必備條件。 圖為牛肉薄片在不同溫度和不同時間內測得的牛肉中凍結水量的曲線。 當牛肉薄片的溫度為零下4℃時,只有70%的水分被凍結;溫度下降到零下9℃左右時,也還有3%的水分未凍結;即使牛肉薄片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8℃時,也不是100%的水分都被凍結住。 原因之二:嗜冷微生物 根據微生物對不同溫度的適應範圍,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嗜熱菌、嗜溫菌和嗜冷菌。在食物的冷藏和冷凍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嗜溫菌和嗜冷菌。 一般來說,能引起食物腐敗和食物致毒的嗜溫菌,在低於3 ℃情況下不產生毒素,當然,個別菌種例外。 而對於嗜冷菌,一般得在零下10 ℃到零下12 ℃時才會停止生長。 有的黴菌甚至要到零下15~零下18 ℃時才